close

英雄的旅程:坎伯的生活與工作
The Hero’s Journey: 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

作者: 菲爾‧柯西諾/著

譯者: 梁永安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5 年 12 月 15 日


編輯推薦

由菲爾.柯西諾 (Phil Cousineau) 所編的《英雄的旅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的生活與工作》(The Hero's Journey: 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 其實是一九八七年,同名電影的文字版。與影片一樣,本書也是由坎伯在晚年幾個重要訪談的內容所集結而成的。而除卻坎伯本人博學健談及獨特的群眾感染力之外,本書的精彩處之一也在於它眾多採訪者多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因而也勾勒出坎伯他人生歷練及學術涵養的多面向性。同時,由於這些訪問者大都是坎伯迷,此書也可說是一本全然向他致敬的禮讚。又因為這些訪談在此書中大多是以編年體方式編排,而其內容又大多是坎伯對自身的侃侃而談,本書也可算是他另一種型式的自傳。

坎伯的學術歷程之奇、生活歷練之豐可謂驚人。童年起就對印地安文明產生極大興趣(也因而導致他日後在神話學上的專研與成就),大學時他先攻讀生物與數學,卻因梅列日科夫斯基 (Dimitri Merejkowoski) 的《達文西傳奇》 (The Romance of Leonardo da Vinci) 一書,而轉至哥倫比亞大學專修人文學科。在哥大期間他既打美式足球又在爵士樂隊中吹薩克斯風更是田徑場上的短跑接力明星選手(曾破世界記錄)。大學畢業後遊學法國巴黎大學,研習亞瑟王傳奇,和古法語與吉普羅旺斯語,並在那裡接觸到令他眼界大開的現代藝術,其中尤以喬依斯的《尤里西斯》對他影響最為深遠(日後,他甚至成為研究喬依斯的著名專家之一)。之後他轉往德國慕尼黑大學修梵文與印歐文學,並在期間大量閱讀佛洛依德、容格、湯馬斯.曼及哥德的著作(特別容格以神話的角度來切入心理學-即集體潛意識的理論-對坎伯的思想體系的建立影響至大)。在歐洲遊學的這段期間內,坎伯建立了他日後學術研究的輪廓與基石:神話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學,及藝術等等。

結束遊歐的學習後,坎伯回到美國。不巧在兩個禮拜後,美國紐約股市大崩盤,坎伯也決定放棄博士論文的撰寫,隱居於胡士托 (Woodstock) 的樹林中,並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埋首苦讀。之後即使他投入大量心血研究東西各文明的宗教神話,翻譯大量印度經文,著作等身,並且榮獲多項榮譽博士學位,坎伯再也沒有再回學院完成博士學位。然而做為個所謂的『學院叛徒』,他的影響力卻非一般學術派理論家可比:有人甚至論斷坎伯在將神話重新帶入當代人類日常生活的成就,要比法國結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更為功高。這樣的說法雖然可能有待詮商,然而假如我們知道好萊塢大導演兼製片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影片的中心思想即來自坎伯的神話論著(特別是他的《千面英雄》一書),那麼的確,坎伯的影響力可說是無遠弗屆。

事實上,坎伯的著作之所以會得到如此廣泛的群眾迴響,除了他博學多聞、辯才無礙的個人魅力,以及他一直堅信神話的時代意義在於生命當下之啟迪的原則之外, 時代的因數可能也佔了極重的成份。六零至七零年代由搖滾樂所帶起的反西方科技文明、提倡回歸心靈與自然的嬉皮運動,其精神與坎伯一直倡揚的東方禪學哲思可說是不謀而合。也難怪許多當時就著名的搖滾樂手[例如門戶合唱團 (The Doors) 及感恩的死者 (Grateful Dead)]幾乎就把他視為精神導師。

然而,他學術研究最大的貢獻可能並不在於東方宗教神話的釋意,而在於對於西方宗教(特別是基督教)文明所提出的質疑與修正。在他眼中,基督教義在現代文明中已無法繼續帶領人類溯尋心靈的本源;而其癥結正在于基督教的詮釋者一直堅守聖經是歷史的記錄而非人類心靈隱喻的展現。也因如此,基督教丟棄了它自身作為神話的面向;而對坎伯來說,神話教育心靈的功用一直是-也將是-人類面對及處理生命及宇宙的課題時,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點可能也是全書中最令人深思的議題之一。(文/楊天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