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苦集滅道
四聖諦(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又稱四真諦、四諦),
簡稱為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是佛陀初轉法論,就講的基本教義。
梵語 satya 義為真實的道理即真理;
古漢語「諦」字原義是審知事物的內在含義或者意義。
四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四聖諦的聖,是無依無靠的意思,
有依就有苦,無依就無漏,不會失去覺察。
聖不是說他的一切都比別人行,而是一種清淨、單純、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痴。諦是指世間的真相。
出世間就是超越世間,不隨世間轉、不隨境界轉。世間代表境、代表欲、世間是與煩惱相應的。出世間就是不隨境轉、不隨欲轉、不與煩惱相應,不但不隨境轉還要超越世間的生死輪迴。
空住就是住於空,住是生活,空是無我、無我所的意思,以無我、無我所為生活方式叫做空住。
四諦─苦、集、滅、道,是整體佛教的綱要。四諦法,有情從凡入聖之關鍵所在。
佛陀說法的目的,無非令眾生如實了知「苦之實相」、「集苦之因」、「苦之可滅」及「滅苦之道」。
佛陀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諦法,讓他們了解苦因、業緣,從而循其脈絡拔苦、滅苦;不再結惡因、惡緣,直至涅槃解脫之境。
這苦從哪裡來的?苦從集來的。
人心因貪生憂怨、因瞋起爭端、因癡失理智。
貪瞋癡,造苦因。
集是什麼?集結一切善與不善的因,種種的因緣。集就是起惑造業。
煩惱是因,因滅掉,果當然就沒有。
要用什麼方法來滅這個因?得修道。
苦集滅道四諦是佛陀教導當時弟子的最有效方法。
佛陀在世時,很多弟子因為聽到四諦法的教導而得解脫。
現在的人不講四諦,是因為他們或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或是輕視之為小乘法,明白的學者就知道,四諦法大小乘人都應該學。就以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情緒管理的教育。
苦是情緒的困擾,集是斷除問題發生的原因,滅是問題得到解決,到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都是生命自覺的實踐。
苦諦 | ||||||||||||||||||||||
這個苦的意思是,我們若真的瞭解世間是苦、是缺乏﹙貧窮﹚,但還有更深的意義,就是無常。 在我們的生命中,不知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 就隨之而起。這時佛陀所說的「如大火聚」的煩惱,也就構成有情眾生的迷惑世界。
就能如一句成語所說的「安貧樂道」,我們把它改成「安苦樂道」─安住在世間的苦。 如果我們對苦有徹底的瞭解,就不會逃避,都能承擔,因為我們已經瞭解,承擔苦是為了要離苦,不是為了避苦。 | ||||||||||||||||||||||
要安苦樂道之前先要瞭解什麼是苦。所以 四聖諦最有名的一句話: 佛陀說: 「苦諦當知當解」、 「集諦當知當斷」 「滅諦當知當証」, 滅諦就是涅槃寂靜, 「道諦當知當修」。 | ||||||||||||||||||||||
「苦諦」的確立,是佛法出現於世間的現實經驗條件。若不願正視「苦」經驗而空談解脫的話,佛法也就失去其經驗世界的存在憑據。然而光是只有「苦」 經驗的存在感受,卻缺乏對「苦」經驗的清楚自覺,這仍然是受苦的芸芸眾生,而非已能自覺自知自證「少苦」進而「滅苦」的聖人。所以,佛陀說:「苦聖諦當知」,這即表示必須清清楚楚地知道、見到苦,才能為斷除苦因與滅苦的解脫進路紮下基礎。職是之故,「知苦」為滅苦的第一步驟。而「知」在整個「滅苦道次第」更有其重要性與關鍵性。這裏所謂的「知」即是「清清楚楚地自覺與觀察到無常即是苦」。
| ||||||||||||||||||||||
集諦 | ||||||||||||||||||||||
不管在順境或者逆境裡,我們的心若不能一心不亂都不算很好。能看到這個現象,就能很快回到十二緣起裡面去照應。 其次,「集諦」旨在揭露情識個體內在經驗之苦的源頭,指出煩惱繫縛生起的深層原因即是「貪愛」。 由內而外來看,「貪愛」的生起是源於情識個體對外 在經驗對象的執取與染著。但若深入推究而言,錯誤的「自我」知識(無明)才是生起貪愛的主要原因。因為缺乏正確的「緣起無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