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生忍與法忍無生法忍

 

 

什麼是生忍?什麼是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

生忍:就是眾生忍。

生忍:忍的含義,並不是一般所說,以為「忍」就只是一味的「忍受」之意;忍之一字,含有「認識」、「接受」、「擔當」、「負責」、「化解」、「成就」的意思。

誰罵你,你也能忍;誰打你,你也能忍;誰殺你,你也能忍。這就是眾生忍。

「忍」有這六個意義,所以「生忍」就是說,我們在世間「生活」,需要有「忍」的力量與智慧,來認識、接受、擔當、負責、化解人間的榮辱毀譽、百般事。

換句話說,成就了「生忍」的修行,我們才能在人間安然生活,才能維持「生命」的存在,所以「生忍」是修行忍辱波羅蜜的初階功夫。

生忍就是義無反顧地以慈心對待眾生,就算眾生恩將仇報,都不移心志。

小故事:

佛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有一次向佛陀稟告欲往邊地蠻荒處度眾生。

佛說:「那裡的邪見眾生很難度化,你到該地說法,他們可能會辱罵你、毆打你,甚至取你的性命,你該如何呢?」

富樓那回答:「無論如何,我都會感激他們,因為他們成就了我忍辱的道業。菩薩就是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完成大功德。

 

法忍

是法忍,於生存的客觀環境,冷、暖、飢、渴,違逆之境,不生心動念,起好惡分別。

所謂「法忍」,「法」之一字,廣大無邊。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稱之為「世間法」,所以「世間萬法」包括:金銀財寶是法,房屋土地是法,生離死別、憂悲苦惱、人情冷暖、是非善惡等,一切有形無形的,都稱之為「法」。吾人的生命,在世間生存;吾人的生活,在世間活動;吾人的生死,也在人間流轉。我們對世間上的許多萬事萬法,能有什麼力量來應付呢?只有靠「法忍」的修養。

如果我們能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認識了「緣起法」,並且接受、擔當、負責、化解世間的一切,那就算是成就「法忍」的智慧了。

小故事:

釋迦佛於過去生初發心時,為了考驗自己的耐心與耐力,將一隻腳盤到頭上,另一隻腳則站在地上達七天七夜,只為求當時的佛為他說法。

 

這種耐心常人無法可及,過去的修行人能拿出刻苦的忍心來求法,因此當時的佛十分讚歎。

釋迦牟尼佛當初由古佛為他授記,現在早已成佛且入涅槃,但是初發心時所立的志願不曾改變,這就是法忍。

 

忍」可以促成我們完成道業,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門課程生忍可以完成功德福田,法忍則是成就智慧;善事我們要做,智慧我們也要修,這就是福慧雙修。

《佛遺教經》中提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雖然不是事上、有形有相的苦行,但卻是心念上的苦行

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以及想法,也有不同的情緒,所以,往往會因意見相左而產生摩擦,此時,就必須學習忍耐。如果每個人都放縱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團體就不能和合。因此,每個人要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再從中溝通討論,就能夠作全盤、客觀的考量,進而達成共識,使得團體的運作更有效率。

 

能夠忍,就有充分的時間、足夠的彈性讓自己調整腳步、想法,就不會一時衝動,做出不該做的事。因為忍,而成就寬闊的胸襟、豁達知足的個性,讓自己廣結善緣。

 

  所以,就世間人而言,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圓滿人際關係、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乃至於因為少惱少怒,可以增進色身的健康。進一步,促進社會祥和,提高國民心靈素質。

 

  對修行人而言,「忍」更是轉凡成聖的關鍵。

修行人要忍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要忍下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愛,要忍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

因為修行,為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及行為,進而達到解脫生死、出離輪迴。

由於以往對於六塵境界沒有正確認知,不知是因緣和合所生緣起性空,所以在當中起種種分別、執著,因而造作惡業,種下生死輪迴的因,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枉受苦報。現在知道內心外境的真相,就要忍心不動,安然面對

所以忍是修行的初步,能成就定力、戒行、智慧及福德,亦是圓滿修行的資糧

小故事:

  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及一位小沙彌,因對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而發生了口角,小沙彌便訶斥比丘。比丘回到房中,心中恨意難消,過了不久即病發往生,並投生為一條毒蛇,找到小沙彌欲報前世之恨。佛陀知道此事,希望兩人能解冤釋結,於是,來到小沙彌的住處為其說法,教導沙彌修觀想,向比丘頂禮懺悔;佛接著又為毒蛇說法:「汝於我所,已修淨行,合生天上,由瞋火所燒,今作毒蛇。汝應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初初修習「忍辱」時,因要與自己的習氣背道而馳,心中一定會有百般的難受,能夠勉強自己忍下來,這就是「伏忍」;忍了一次,二次……久而久之,就能駕馭自己的習氣、煩惱,對逆境、順境都能甘心甘受,這就是達到「柔順忍」的境界;若自己能夠進一步保持不動的心,不落入是非善惡的相對境界,契悟到諸法實相,這念心安住在不生不滅,就是成就「無生法忍」;更進一步契入佛果,達到究竟寂滅的境界,就是「寂滅忍」。

 

所以為從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到達寂滅忍,需有種種前方便,來調伏己心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因為能常行布施不吝惜,守禁戒而不破,修忍辱而不生忿怒,深入禪定,如大高山安住

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

 

 

 

無生法忍

不論是任何一切法,從因緣生滅假合,當體即空,本來無生無滅的。

如此境緣的冷暖,人事的寵辱,哪裏有個真實我和法的體相呢?

開發此忍可的智慧,就能安忍一切塵緣境界,不生妄想分別。由忍可之慧明,顯用安忍之定力,菩薩有此定慧雙翼,於一切境象,遊行無礙。

「無生法忍」就是一個大解脫法門,「無生法忍」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個大圓滿的境界。

小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名年少比丘,由於也無法控制自己對異性的貪念,心中十分痛苦。

每當靜坐時,內心雜念紛起,使得他無法完全專注於修行。有一天,他思惟著:如果無法消除欲望的煩惱,被欲望破壞我的戒行,為了保持清淨的戒行,斷除我痛苦,不如切斷自己的性器,就不會再有情欲的苦惱。

 

於是這名年少比丘,便在自己的寮房,當準備拿起刀子動手時,佛陀忽然走進來阻止他,並為他開示:

 

「你不要做此愚癡事!善惡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並不在我們的心外,你要斷除欲望,要以不淨觀為思惟的內觀,以苦的生起,苦集成的原因,斷苦集,行正道然後才能證悟滅諦,得到無憂的涅槃。你不關掉內在,沸騰的念頭,卻往心外求法,抑止外境的現起,這不是斬除煩惱的根本之道。」

 

佛陀要行者,得成於忍。於世間五蘊假法,出世間善法,都要內觀我空法空,內學無為,知欲苦的來處,諸法蘊集的假合不實,即時狂心頓息,不被妄想緣境的好醜所轉。

《金剛經》以空無為根底,生長五度的華枝,結成無漏無得的菩提果實。般若是五度的眼睛,使我們知身中寶物,尊重己靈,發慚愧勇猛心,臨一切塵緣,如大地不動不搖

我們凡夫的心,住在有的世界,不解萬象如幻化,一切生死斷滅,皆從緣對

佛陀接著說:「一個開悟的人,安忍如大地,不應該受毀譽褒貶,而動搖意志,以無我觀,觀察諸法虛妄,那麼我人的幻象,乃至世間的好壞,不過如水上泡沫,乍起乍滅,哪裏會恆常不變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