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十二因緣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而緣則是外在。

因是主因,緣則是助緣。因緣不具足,任何事都不可能成

功。

有因無緣,或是有緣無因,都是徒勞無功的

 

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

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

「無明」就是生死的根本, 也就是煩惱苦集之總稱。無明蠢動稱為「行」,無明的種子是帶業的。

 

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

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

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迴關係,稱為「三世二重因果」。

 

 

十二因緣:

 

過去因緣

 

    無明(無始煩惱)

 

        (善惡之業)

一.無明(梵語avidya)-無始煩惱。謂無始以來,妄識於事理迷暗愚癡,無所明了,故名無明。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

四諦裡面叫見思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

二.(梵語samskara)-造作之義,即指所造作之善惡諸業。由於無明為緣,遂引起造作種種善惡之事業。若起無貪、無瞋、無癡等善心,則造善業;若起貪、瞋、癡等煩惱之心,則造惡業。吾人無始以來造業無邊,故八識田中之種子亦無量無邊

。第二是「行」,你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你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

 

 

以上兩支,屬過去因緣,無明是緣,業力是因。因緣和合,遂感生現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蘊報身。

現在苦果

 

       

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

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

「識」是「果報」。下面五條都是識,都是果報。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這二條是講過去的。因為你過去世迷惑、顛倒、造業,你這一生就受報,這是果報,這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

『三識』:人道裡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託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

 

說老實話,夫妻一定會生兒女嗎?不見得!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兒女。為甚麼不生?沒有緣。兒女要跟你有緣,他才會到你家裡來投胎。

他跟你沒有緣,不會到你家投胎。

 

    名色(識煖胚團) .名色(梵語nama-rupa)-識煖胚團。名指心識(初投胎之神識),色指形體(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團)。是說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攬父母赤白二渧,外托煖氣成胎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未具人形先發展出「名色」,所謂「名」是心法,而「色」是身法。胎兒在娘胎二個多月,大致生成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入」。

 

因六根未成,識心未能顯發了別之功德,但有心之名,無心之用,故不稱為心,而只稱名,且初投胎之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故只稱色

 

 

  

 

六入

母胎十個月中,由名色逐漸六根成長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從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間總共有三十八個七日,皆屬胎中位所攝,此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體。

『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六根不俱的時候叫做「名色」。「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

 

        (根攝境界) .(梵語sparsa)-根攝境界,接觸之義。根塵和合而成觸,此即出胎之位。謂十月圓滿出胎,六根遂於外境相接觸。當嬰孩自出生到二三歲時,天真純潔,六根對境,但起單純知覺,當無憎愛分別

『六觸。此出胎』。第六是「觸」,「觸」就是出胎了,與外面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觸的時間非常長。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像嬰兒,自己拉的大便也吃。

 

        (苦樂捨感) .(梵語vedana)-苦樂捨感,即是領受之義。領納接觸六塵境界,內心所感受的違順等境,生起苦樂感受。當四五歲到十歲左右,年紀稍長,知識漸開,對於飲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別好醜,當未生貪愛之心,這是對境所生的一種情緒

』。

以上五支,總為五蘊報身,過去因緣(無明與行)所引生之現在苦果。既有此五蘊假身,則熾然起惑造業,隨之又成現在因緣,將引生未來之苦果,詳情如下

 

現在因緣

 

        (因受生著) .(梵語trsna)-因受生著,即是貪愛。因感受引起之執著。當十一、二歲到十八、九歲之時,已將成年,欲望既開,對於五欲六塵,自然心生貪愛,對於樂受順境,則起貪愛之心;於苦受逆境,則生憎惡之念。

 

藏經云:『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

 

此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十二因緣。

自己喜歡的,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

 

        (因執追求) .(梵語upadana)-因執追求,即妄取也。約二十歲後,血氣方剛,貪欲轉盛,於一切境,廣為追求,是名為取。此為貪污欲境的一種強烈趨求。

 

 

        (業牽後有) .(梵語bhava)-業牽後有。由愛取二支惑,遂發種種善惡之業,感生未來有生有死之果報。以上三支,愛取又為緣,有支又為因支,因緣和合,又生未來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為有

 

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

「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種子,來生就要受報。

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

 

未來苦果   

 

        (倒識投胎) 十一.(梵語jati)-倒識投胎。此身壽命終時,第八識在一切有情中,依其業力牽引,再去投胎受生,此為未來受報之一種活動

 

    老死(生後苦死) 十二.老死(梵語jara-marana)-生後苦死,即衰老死亡。萬法無常,有生必有死,身壞命終名死。眾生莫不皆有死,卻未必皆歷衰老(夭折與橫死),故合老死為一支。自生至死,其間不免種種憂悲苦惱,此為未來受報之一種結果。

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之後,永遠輪轉,這叫輪迴。

四諦是講「苦、集、滅、道」。「集諦」就是起惑造業,「無明」是過去的煩惱,「愛」、「取」是現在的煩惱,所以這三支都是屬於煩惱,就是惑業苦中的迷惑。

「行」是屬於過去世造的業。「有」是現在的,是這一生當中造的業。

既然有業,當然就有果報。

所以「行」與「有」,這兩支就是造業,是屬業道。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佔有慾」,(現在心理學上講「佔有慾」),就是佛門講的「造業」。

所以「無明」、「愛」、「取」、「行」、「有」,就是四諦裡頭的「集諦」。

 

我們曉得「無明」、「行」,是過去生中的因緣,過去世的怎麼能斷呢。只有從現在生中去斷,現在生中,查查十二因緣,只有「愛」、「取」、「有」這三支,就這三支中如果能夠斷一支-或者你把「愛」斷掉、或「取」斷掉、或「有」斷掉。

 

如以上所說,十二因緣包括過去因緣(無明與行二支),現在苦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現在因緣(愛、取、有等三支),未來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為雙重因果,此為佛陀說明吾人生死相續的一種鐵則。

 

十二因緣,雖然只說三世,其實包括千世萬世,這如何而說呢?因為過去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更從過去果來,故上溯過去則無始;而未來苦果,更生未來惑業,故下推未來則無終。由此可見,無始之前,吾人既已如此生死而來,無終之後,吾人也要如此生死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