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祖父天平日座水星天蠍   水土120  水冥180    看到他日記的格式   都有早午昏夜四格  也不知是當時的習慣  還是個人的風格  這些日記成了私人的收藏  做為子孫感到很遺憾
日記中有很多的第一手資料  對於研究近代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今天查出吳品珩更早的祖先吳光镐    白坦素以东阳历史文化名村著称。科举仕宦者绵延不绝。清代,吴光镐中嘉庆二十五年(1820
)进士,任内阁中书、台湾刺史   竟然當過台灣刺史  要深入找資料就找不到了


http://blog.sina.com.cn/u/1613465082



          吴品珩,东阳白坦人,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清政府外务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安徽省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省政务厅长(即省长)。他“书法名于时”,并有记日记的习惯,因“逸园”是他的号,所以他的每本日记本的封面都题有“逸园日记”四个大字。翻阅“逸园日记”,发现不少“金华第一”的内容,比较重要的有:

一、        第一个在金华宣讲铁路知识,讨论铁路利弊的人

据《逸园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十九日,吴品珩“赴金郡丽正书院孝廉堂讲学,太守继良亲送各孝廉(举人)谒见。”有人提问:“自强之道以何者为本?”吴即以“原铁路利弊论”为主要内容展开宣讲、阐明自己将兴建铁路作为“自强之道”的观点。

清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大量输入中国,统治阶层中有“疑”字当头,自高自大,闭关自守,视西方科技为“奇技谣巧”的;有“惧”字当头,只知道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兵强马壮,将之视为洪水猛兽的;更有“媚”字当头,把外国人敬若神明,认为样样都是外国的好,“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而能正确认识中、西之间的差距、知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却少之又少。

最早在中国出现的铁路是光绪三年(1876)上海英商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与吴淞口之间修筑的“淞沪铁路”,长5英里,时速24公里。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这是破坏祖宗家法和地方风水的“怪物”,竭力反对,最后竟不惜花费28.5万两银子向英商购回后一并拆毁。其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的建设权、借款权、合办权的疯狂争夺和国内洋务运动的发展,又有一些人认为“自强之道在于急造铁路”。有的地方(如四川)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权衡利弊,铁路究竟修好还是不修好?如何才能既使西方的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又不致丧权辱国失去主权?这成了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课题。吴品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引导知识分子(举人)们从迂腐的八股文章中解脱出来,研究讨论事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二、第一时间记载的“戊戌政变“

光绪二十四年(1898),震惊中外,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戊戌政变”在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相当于后来的外交部部长助理)的吴品珩《逸园日记》上均有记载:

“八月初六日(农历),康有为事发,慈圣训政,拿康广仁于狱。”

“八月初九日,拿张樵堂、徐致靖、杨锐、刘光弟、谭嗣同、林旭、杨深秀于狱。”

“八月十三日,弃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刘光弟于西市。”

从《逸园日记》的记载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与其他记载“戊戌政变”的历史资料的不同之处:

一、康广仁早三天被捕,而非“六君子”同时被捕。

二、“六君子”被捕与被杀害的时间分别相隔六天(以康广仁计)和三天(以另五位计),而非一些资料中记载的“只隔一天”。

三、与“六君子”同时被捕的还有张樵堂(即张荫恒)、徐致靖。这二个人的官位比“六君子”高,都是二品的实缺侍郎,据说慈禧对他们的痛恨程度还在六君子之上,但却没有与六君子一起“弃于西市”,据有关资料记载:是李鸿章转托慈禧的第一红人荣禄和外国人保下来的,可见当时的慈禧虽然独栽专权、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的。

《逸园日记》中关于戊戌政变的记载是当时身为清政府中央机构高级官员的吴品珩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的,笔者认为:其真实性应该没有问题。

三、金华学子的第一次运动会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校际运动会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天津北洋大学由该校总办王少泉和总教习丁嘉立(英国人)倡议举办的,当时邀请水师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校参加。主要项目为游戏、田径等,带有军事特色。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南80多所学校在南京联合举办运动会,被称为“宁垣学界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又称“江南第一次联合运动会”,然而据《逸园日记》记载:在此之前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旅京的东阳、义乌藉学子也举办过一次运动会,《逸园日记》载:

          “二月初一日,晴,午后以东义学社开运动会,即在屋后坦地搭棚款待来宾。约黄子执往观,申回寓。

          日记是一种按日记载行事,见闻和本人思想的文件,作者一般将其作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比之其他文体,具有记载及时内容实、可信度高的特点。近年来发现的晚清时代的日记的作者有许多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就如本文提到的张荫恒的四本日记现已成为学者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吴品珩职在清政府中央机构,处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漩涡中,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较为广泛的接触,他的《逸园日记》使我们知道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晚清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




清末两名宦——李品芳与吴品珩

 

吴立梅

 

科举入仕是封建时代读书人改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而统治者重文轻武,金榜题名中文进士于是成为万千学子的奋斗目标。浙江向为人文渊薮,有清一代,文鼎甲(一甲三名之状元、榜眼、探花75人,占总数341人的22%,仅次于江苏;因按地域分配名额之故,文进士2808人,占全国总数26747人的10.5%,仅次于江苏的10.9%。但浙江文进士的的九成出自平原水网地带的杭嘉湖宁绍5府,其中杭州893人,嘉兴504人,湖州368人,宁波225人,绍兴563人。其余金华、衢州、严州、台州、温州、处州651县,总共才255名文进士,不足全省文进士总数的一成;其中又以金华府最多,为81人。金华府下辖的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8县中,东阳16人,占金华府的1/516人中,二甲7人,名次最高的两人就是李品芳与吴品珩,分别为二甲18名和13名,亦即总名次的21名和16名。

南宋以还,东阳科举颓势加剧,中式人数急剧减少,清代为最少。但这为数不多的进士入仕以后,都能忠勤于事,恪尽职守;关心民瘼,心系桑梓;清廉自爱,不汲汲于权位,足可告慰于乡人。而其中科举名次最高的李品芳、吴品珩两人,即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人都青年高第,宦途顺利,官至二品,晋荣衔至一品,在各自的同榜进士中,职衔均列第10名前后。【注】两人为官,或学政,或内阁学士,或道台,或布政使,均为官一任,尽职一方,兴利除弊,卓有成就;且身处官场,不随流俗,耿介自持,洁身自好。都不迷恋权位,急流勇退。晚年退隐东城,莳花弄菊,颐养天年。都热心公益,泽惠桑梓,还都为东阳县志的编纂作过贡献。

李品芳和吴品珩都出身书香门第,他们的祖上数代都是庠生(俗称秀才)或太学生。李品芳比吴品珩年长57岁,李去世时,吴还是一介贡生,至次年才中举。两人还属姻亲。李品芳家族与白坦吴氏世代联姻,李品芳曾祖父光鉴娶白坦吴氏,所生两女,均嫁垕堶吴氏,长女嫁白坦,次女嫁吴良。李品芳祖父有四个女儿,幼女嫁白坦庠生吴兆元。李品芳之元配夫人系四姑父吴兆元之长女,为表兄妹成婚,旧俗所谓“亲上加亲”。李品芳之三妹嫁给白坦贡生吴澧。李品芳之孙克垂(纯炯之子,考名寿颐)的原配夫人系白坦庠生吴佩彩长女,继配系白坦庠生吴佩仪长女;而吴品珩的四子昌咸、八子昌艮,则分别娶了克垂的次女和幼女。因此,吴品珩为李品芳幼子李福简(字廉叔)作的墓志铭说:“廉叔与余论姻谊则丈行,论交情则友列。”两人之宅第,一在城东北之东花园里,一在城西北之西经泽巷,相距仅 20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9c6bf0100ps4i.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