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lishi/2010-07/21/content_20542222_2.htm

 

庚子五大臣之一袁昶的經世實學 反對脫離實際

 

拳窩窄窄銼生煙,漸近窗光欲曙天。

  卻似扁舟宿深葦,曉來風定一鷗眠。袁昶

 

袁昶1846年-1900729),昶讀chǎng,原名振蟾,字爽秋,號重黎,浙江桐廬人。清朝官員,官至太常寺卿庚子事變時,因主和直諫,與許景澄徐用儀等同被處決,後得到平反,追諡忠節。袁昶也是同光體浙派詩人的代表。

女兒袁季蘭(1889-1967),嫁浙江東陽吳家,生子女六人,小兒子叫吳維尊,教名「以巴弗」,是一個執著的基督徒。

 

袁昶是我的外祖父,入清史稿袁昶傳,自小家中掛著袁昶的畫像,母親一直要我們記得,為忠臣之後,女兒也以有這樣的祖先為榮。

袁昶與曾祖父都在總理衙門任職,兩家結親。袁昶的岳父是名臣薛時雨,他的妻也是我的祖母母親非常強勢,反對丈夫出使得國為公使。我祖母袁季蘭12歲,父親被慈禧所殺,全家南奔。由西方傳教士教養長大,英法文俱佳,學問非常好。祖父仲安,祖母季蘭,也是我名字安蘭的由來。

我的叔父吳維尊,成了一位聖徒,受過太多的苦難。也是袁昶的子孫中,走入歷史的一位。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ture.china.com.cn  時間: 2010-07-21 09:58  責任編輯: 鐘明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第一,重視九流百家之學,強調學術對於現實社會的實際作用。袁昶反對脫離實際的書齋學問,認為“乾嘉間名人有學無問”(《毗邪臺山散人日記》上冊,370)。他認為,按四部分類的傳統目錄學將實學歸為子學,沒能突顯其應有的地位,從而乏人問津,這是最終造成中國缺少經世人才局面的重要原因。“學必專門,自名其家,乃能致用,莫善於藝文志六略,莫不善於荀勖、王儉以下分甲乙景丁四部。蓋六藝、九流所以開人智趣、詩賦所以導情性,兵書形勢家,今日輿圖營陳之學也;技巧家,今日槍奅製造之學也;數術方技家,小道可觀,亦皆切于實用。自強分四部,《七錄》以後,於是汗牛充棟,盡為糟粕。蹏荃九流專門之學亡,而文集出粗者溺于詞章,精者衍為空理。朝野晏然,農戰不修,文儒是競而夷狄趁虛入,中國之患烈矣。”(《毗邪臺山散人日記》下冊,1008)在為自己的藏書編訂《永慕堂藏書目》時,他獨創了一種18部分類法,完全以學術的致用性進行分目,如原來四部分類中地位僅次於經學的史部諸類,被完全打亂,分別編入“通鑒三通歷代政典掌故之學”、“本朝三通會典掌故之學”、“輿地學”等,可見袁昶所強調的是史學中以古鑒今、能為今人所用的部分。而原先在傳統目錄學中從未有過的“律令學”、“洋務學”、“邊務學”等分類的出現,更加表明袁昶對經世之學的強調與重視。需要指出的是,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宗旨的中國傳統目錄學,其分類情況乃是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並最終演進和固定為四分法的,並且這种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方法自產生之後,就長期作為傳統目錄學的基本分類方法得到學者的肯定和認同,說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袁昶這裡的強烈批評自有其可商榷之處,卻也顯示了他不受傳統學術藩籬之限制、追求有用之學的獨特學術眼光和學術見地。

第二,重視人才的培養。袁昶認為,中國之所以實學廢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少實學教育,並由此導致相關人才的匱乏。“自六藝之教廢,而世無文武之材。農戰不修,清言是競,室中之說,坐論精妙,外器物而悟性命,舍事功而碶微言,馴至四裔內侵,中國衰微矣。”“性理道學之徒盛而汴京淪于金、南渡輸于元矣,以空議亡天下可哀也哉。”(《毗邪臺山散人日記》中冊,419)光緒十八年,袁昶在總理衙門工作十餘年後,被外放到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兼管蕪湖關務,這給了他實踐自己經世主張的難得機會。在此期間,袁昶刊刻了大量實用書籍並匯為《浙西村舍叢書》,收錄了不少對現實有用的重要典籍,如描述邊疆形勢的地方誌《寧古塔志略》、《吉林外紀》、《吉林志略》、《蠻書》、《衛藏通志》、《黑龍江外紀》等,再如對倡導農業有重要作用的《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值得一提的是,袁昶對這些書籍的傳佈,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付之梨棗,而是進行了一番整理。比如《齊民要術》,《浙西村舍叢書》中收錄的就是以《湖湘》本為底本,《津逮》、《學津》本為校本,並輔以《農桑輯要》、《農書》等整理後的本子,雖然仍有所疏漏,但被後之學者認為是該書較好的清代刻本。正是因為袁昶的這番整理功夫,使得他所收錄的這些書籍,在離開了清末的時代背景、離開了編輯者那經世致用的輯錄初衷之後,仍然能引起今日學者的較高評價,被認為是晚清叢書中之“尤為重要者”。蕪湖原有中江書院,袁昶到任後,以其“規模狹隘,不足矜式多士”,於是增建經義、治事兩齋,“分科設目,各章程刪繁訂要,提綱辨業,冀以勉勵諸生為桑麻谷粟平實有用之學,以待他日登仕路備國器使,則區區所厚幸者。”(《毗邪臺山散人日記》下冊,869870)事實證明,中江書院確實培養了一批講求實學的優秀人才,如著名方志學家張國淦,自言“余自十七八歲,肄業蕪湖中江書院,時袁忠節公昶分巡皖南,為諸生訂課程,設有方志一門,他處書院課程均無此門。”光緒二十四年,袁昶奉調補太常寺卿,離開蕪湖。史稱其“在任五年,一意專注吏事、民事、農桑、學校,捐廉創導,次第興辦,皆有成效……以實心行實政類如此。”(民國《蕪湖縣誌》卷44《名宦志·袁昶傳》)1936年,蕪湖當地修築懷爽樓,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寫下“經國長才曾照世,成仁短眴欲呼天”的詩句以表哀思。(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