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蘭老師地藏經筆記  菩薩十地  8 不動地


菩薩八地,是不動地。

十地的第一地,是「歡喜地」,得到第一地的菩薩,就非常歡喜。觀世音菩薩在第一地的時候,聽見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咒〉之後,由一地就證到八地的果位——由初地「歡喜地」,跳到八地「不動地」。所以到八地的菩薩,才有真正的定力,才真正不動。

福慧具足方成佛

  

  前面已經講到第七「遠行地」。它的意思是,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來人間救度眾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來來回回有八千次這麼長久的時間。

  

  有的人發願:「盡此一報身」來行道,意思是不管再怎麼認真,都僅只於一世而已。其實,我們應該發願「來生來世」都要一心一志為拔度眾生而來。

 

  佛為了救度眾生而發心出家修行,並非為了自己要成佛而修行,當度眾生的因緣都已圓滿、福慧具足時,自然能成佛。

  

  所以,接下來是第八「不動地」,也是「願波羅蜜」

  

  「不動」就是不受動搖。古德雲:「發心容易,恆心難持。」一般人受到感動時,口頭上發願要付出愛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恆常的時間身體力行就很難了。

  若能立下堅定的願,菩薩十地當中,時時刻刻抱持如初的歡喜心。任何境界來了我都很歡喜,任何順、逆之境都不致於動搖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願、持續不退,這就是「願波羅蜜」,也是菩薩第八不動地。

不動地: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到歡喜地,都歡喜教化眾生。因為歡喜,第二就離垢,所以二地叫「離垢地」。第一歡喜地,還沒有離垢,就是沒有得到清淨;到二地的菩薩,就得到離垢,得到清淨。

到三地,因為清淨之後,就發光,有一種光明,所以三地叫「發光地」。四地「燄慧地」,就是光明智慧比發光地又勝一步,又進一步。第五叫「難勝地」,沒有可以比得了這種的智慧。

第六「現前地」,什麼現前?智慧光明,常常現前。有的有智慧光明,但不是常常現前;到第六地,智慧光明時時都現前的。第七「遠行地」,智慧光明不但現前,而且可以遍照法界,這叫遠行地。

第八「不動地」。八地以前,都還談不到真正寂光不動的定力;到第八地,就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雖然不動,可是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那時也可以到八地的果位上,也可以現身到其他的世界教化眾生,甚至於成佛。

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槃心,湛然不動。

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所以叫做不動地。

 

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

就是增上位,就是如如不動。第一個「如」是圓滿,第二個「如」是究竟,要圓滿還要究竟,才是達到不動。圓滿表示沒有缺失了,它是到達一個整體的圓滿,就好像一個球那樣的圓滿,那就是究竟了。八地菩薩修習『願』波羅蜜,一為求菩提願,一為度眾生願。

所謂上求菩提以度己,下化眾生以度人,時刻現起,無有間斷。

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技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

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達。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

 

  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