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地藏經筆記 菩薩十地 9 善慧地
菩薩九地,是善慧地。就是說此地菩薩的智慧,要能達到任何表現的時刻都是利益的,沒有傷害的,這才叫做「善慧」。像四地菩薩的「燄慧」,只是顯現的一種力量而已。
而「善慧」這種力量的顯現,要到達不會發生任何的傷害、後遺症、或者是缺點。結果只有利益,也就是所謂的饒益功德,這就是善慧地的境界。
眾生的心非常複雜,就像熱帶的雨林、種種叢林、種種相,第九地的菩薩都如實知,瞭若指掌,清清楚楚的。知眾生業力,觀眾生行,習氣種種相。對眾生有很深的觀察與同理,弄得清清楚楚。深滅智行,威猛其中。用神通力,破解眾生的因果律。幫住眾生要在因上幫,果是眾生個人要承受的,也是我們一生的功課。所以幫忙要在因上去幫忙,不要在果上幫。如果在果上去幫助,就會失去意義。有一個小冊為—如何幫因。
如果在果上幫,自身反會受到因果律的反擊,反而擔業了。這是我們學九地善慧地,很重要的功課。
就佛教來講,「理論」屬「真諦」,「人事」則屬「俗諦」。「真諦」的道理是「心無染著、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諦」則是要人圓事圓,發揮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們應該要真俗並行。
「十魔車」,裏面有一項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卻一直放在心上;想著:我做了很多善事,該當得到什麼福報……。如果是為了求得福報才行善,便違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會招來煩惱,容易喪失了為善的原動力。
〔注〕十魔軍:指修行佛道之十種障礙。即欲、憂愁、饑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
九地菩薩修習『力』波羅蜜,一為思擇力,一為修習力,基於思擇與修習的功力,所以能恆久度化眾生而無礙。觀眾生行,放聞持光。
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
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無性菩薩之《攝論釋》卷七云:「言善慧者,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何謂「四無礙解」?今謹依丁福保氏《佛學大辭典》釋云:
「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案:此四無礙解,初地以上之菩薩,僅得其部分,至第九地始得其四),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
一法無礙 —— 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之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案:「法」有軌持義,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今此名句文,能持所說義,及能令生物解,故名之為「法」)。
二義無礙 —— 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案:「義」即諸法自相、共相。見《順正理論》卷七十六)。
三辭無礙 —— 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案:即能了知世語、典語,於諸方域,種種差別也。)
四樂說無礙 —— 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順正理論》卷七十六云:「即於文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說名為辯。」
又《八十華嚴》卷三十八載:「菩薩住此善慧地,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總之:善慧地菩薩,具有四種自由自在而無所滯礙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語表達能力(即辯才),此四種無礙,皆以智慧為本質,故稱為「四無礙智」;若約理解能力言之,稱為「四無礙解」;若約言語表達能力言之,則稱為「四無礙辯」。
善慧地菩薩,具有四種自由自在而無所滯礙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語表達能力(即辯才),此四種無礙,皆以智慧為本質,故稱為「四無礙智」;若約理解能力言之,稱為「四無礙解」;若約言語表達能力言之,則稱為「四無礙辯」。
聞者悉歡喜,名為善慧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