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地藏經筆記   無毒鬼王成了財首菩薩

 

讀地藏經,才知道諸鬼也有很多的善鬼,還可以成為菩薩,現在就和大家講講無毒鬼王。

 

孝女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的前身,她到地獄找母親,遇到無毒鬼王。

無毒,就是無染的意思。

 

 

鬼王說:「於茲可見,菩薩以種種形,甚至出現鬼王形,為眾生於諸時作種種度化之事,實難可測,這種事,實在難信。」焦面鬼王是觀世音菩薩。無毒鬼王是財首菩薩。笑面鬼王是地藏王菩薩。

 

這一段話很有意思,菩薩與鬼王本一體,互相幻化。

凡是有福德的。方才可以稱王。

這鬼王有什麼福德呢。

因這個鬼。存心肯憐愍人。不肯毒害人的。所以稱王。

也就叫做無毒。但是這無毒鬼王。也是菩薩所化的。

《地藏經》中有位財首菩薩,他是無毒鬼王所修成的。財首菩薩修行七聖財,就是七種財寶

  

  (一)信。這是修行的一種財寶。為正信能夠受持正法。

  信仰:《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大智度論》也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可見信仰、信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人生有了信仰、信心,就好像進入寶山,有了雙手可以自由挖寶一般。所以「信仰」是學佛人的第一財富。

  (二)戒。這是修行的一種財寶;出家人一定要受戒,才是完整的出家人。因戒為解脫之本,能止防身口意之惡業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而尊重。一個擁有戒德之人,所到之處必受尊重信賴。戒律保護我們不失人身,猶如交通規則保護行人的安全。所以「持戒」是善法的階梯,更是進趨佛道的根本財富。有了戒,必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戒財就是謹守佛陀戒律的財富。戒是清涼劑,有了戒就能防非止惡。

  

  (三)多聞。這是修行的一種財寶。因能聞佛聲教,則開發妙解。聞法: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多聞薰習,從聽聞正法而契入佛道。佛法難聞既是八難之一,得「聞」佛「法」當然是殊勝難得的財富。

精進:精進是一種積極進取、專注向上的態度。凡是正當、有益於人的事,堅持努力去完成就是精進。能擁有「精進」的財富,所做一切必能成就。佛法難聞是四難之一,能夠聽聞了義之佛法,就有了得度的因緣,是十分殊勝的財富。聞法是聞於心,不是聞於耳。當今之人,福報極淺,一打開電視機,所收聞到的不是誨淫就是誨盜,聽聞這些迷惑顛倒的音聲,怎會證道,遠離苦果呢?所以學佛人要有聽聞正法的財富。

  

  (四)捨。布施也是修行的財寶。能夠捨施且運平等心,無憎愛想、吝惜。布施:練習布施分享是行菩薩道的第一堂功課。世俗人追逐五欲,如同被黃金打造的枷鎖套牢;學佛人從分享之中,從執著牽絆裡解脫出來。佛陀不論講四攝或六度,一定都先說布施,「布施」實在是最好的財富。捨財”。捨就是能夠捨離一切,而心無染著。世俗人被財、色、名、食、睡所牽絆,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不息。修行人能夠捨離這些貪戀,萬緣放下,所謂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有了捨的境界,內心一片平等,毫無執著。這就是學佛最好的財富。  

  能聞才能舍。舍什麼呢?舍身外之物,舍內心的煩惱。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舍的過程。

只有舍才能前進。

行佈施能夠使我們的貪心逐漸淡化。因為佈施就是對治貪心。貪心越大,煩惱就越多,修行就難以進步。所以這貪、嗔、癡,必須在修行的過程中,要一點一點地去捨。捨一點,就進一步。能捨就能生智慧。反過來,有智慧就能捨,是一種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

  (五)智慧。要有智慧,這也是修行的財寶。

  定慧:學佛之人心常清淨,自然由定心而生慧。慧就是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的能力是修行人所追求的境界,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的束縛所以,可以說「定慧」是最上的財富

慧財”。慧就是具有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的能力。有了慧,就能生道,就能夠斷除煩惱,光明無量。它是修行人所追求的境界。但必須前面六財先具足,才能得到這個慧財。 

 

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是覺來的。所以,苦樂是果,因是迷悟。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那你一定從因上去做 。

 

  (六)慚。這也是修行的財寶。第四是“慚財”。慚就是對自己的行為,深加反省,一旦有了過錯,馬上生出羞恥心,力誓改過。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能夠時時覺察自己的過失,就是有向聖之心,這樣離道自然不遠。所以學佛人須有慚財。

  

  (七)愧。本來「慚愧」兩字是合在一起,但在這裏兩個字是分開。慚愧:所謂自慚愧他,自己反省,覺得有愧於心,對不起自己,叫「慚」;覺得有愧於人,對不起別人,叫「愧」。《佛遺教經》說:「慚愧之服,無上莊嚴。」能夠察覺自己的過失,而起慚恥之心,產生改過的力量,所以「慚愧」是修道者不可或缺的財富。

  第五是“愧財”。愧是能夠檢省自己那些事愧對了別人,而發露忏悔。時時替別人設想,是菩薩度眾的悲心。能夠徹底掃除內心之貢高我慢,心存恭敬,永不造愧人惡事,這樣心中有所覺悟,則光明在望。這是學佛人必須有的財富。 

  本來慚和愧是一種心理狀態,不屬於財富,但是慚愧能夠守護信、戒、聞、舍、慧,使它們能夠不斷地增進。所以,佛教把慚、愧兩種善法比作守護財富的特質。  這些都是修行所應有的財寶,因有信、戒、多聞、捨、智慧、慚、愧這七種財寶,所以叫財首菩薩。

 信、戒、聞、舍、慧這五件事是依次第而來的,這五件事就是財寶,是我們到彼岸的資糧,能夠幫助我們從此岸度到彼岸。

這五種財寶能救濟我們的貧窮——善法的貧窮。慚愧就是守寶的特質,守護這五種財寶。有慚有愧,就會增長信心,有慚有愧就能夠持戒,有慚有愧就會行捨,有慚有愧就能增長智慧。

所以慚、愧這兩種善法對於前面講的信、戒、聞、舍、慧,能夠起到保護的作用,所以也是屬於財寶。

這七件事加在一起,就是我們學佛人的精神財富,就是我們通向聖人境界的資糧,故名七聖財。

既然世間財富是那麼無常,為什麼佛門在過年時也說「恭喜發財」呢?其實佛門說的發財,發的是法財,也就是資助成就佛道的「七聖財」。有了佛法的七聖財,不只現世得利益,未來更是靠它超凡入聖,永離苦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