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境緣

澫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境」是指物質生活環境,「緣」是指周遭人事環境。其實境緣的好醜存乎一念。

一念覺,周遭的人事物皆屬真、善、美;

一念迷,周遭的人事物就成為妄、惡、醜。

 

因此古德說:「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唯有轉境緣才能離苦得樂,如果自心總被境緣所轉,則煩惱時時相隨,學佛當然不得受用。

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事物,

沒有聽不順耳的話,

沒有不順意的境緣,

作為修行的座右銘。

 

如果不能在這上面下功夫,念佛不可能得力,這輩子學佛也只是與佛菩薩結個緣而己。

我們應該效法摩訶迦葉尊者,身為摩竭陀國大富長者尼俱律陀之子,卻捨棄豪富,發心出家,常行頭陀苦行,至老不倦,如此才能在逆境中成就忍辱,去除修行人最難降伏的瞋恚習氣。

 

要再上一層樓的修行人,就得效法善財童子,他身為褔德長者的獨子,既富有、又為人所敬重。在接掌家族企業以後,事業更是蒸蒸日上,但是他卻能及時以自己的整個生命,為真理、為眾生奉獻奮鬥。初從文殊菩薩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又能廣參眾善知識,真正做到在一切順境中成就布施,捨掉慳貪的習氣。

 

古今中外佛子所公認的第一經──《華嚴經》

這部經名的大意是說,學佛人想要成佛,達到大、方、廣的最圓滿境界,就應該學習體會「想成為一座最完美的花園,就得包容百花千草萬樹並存,各展其美,互不妨礙」的理念,就像修行要恆順眾生,要恆常依順所有眾生的習性、要求與好惡。

只有與眾生建立良好的善緣,才能權巧化導眾生,從度化眾生的耕耘中,提昇自己修行的境界層次,邁向成佛之道。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學佛人,見聞他人的過失,並非不辨是非善惡,而是不去執著掛礙,不因他人的過失,而污染自己的清淨心。

反之,時時以他人的過失來自我反省。

如果犯了相同的過錯,應馬上改正,否則當思眾生迷惑不覺,慈悲憐憫心油然而生,深信因果不昧,所謂「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連佛菩薩也不能改變因果定律,何況我等凡夫?

如果見到他人過失,就生煩惱,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豈是明智之舉!

因此古德才會說,在差別法界的「境緣」裡見到平等,就是修行證果的過程,也是自度圓滿的功夫。

在平等法界裡見到差別,則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度化眾生、度他圓滿的表現。

 

所謂「佛度有緣人」,並非佛菩薩不慈悲,而是佛菩薩善於觀機,如果因緣不具足,勉強度人,不但無益其人,反而讓他毀謗三寶,造作更深的罪業。

因此度化眾生乃生生世世的菩薩事業,不急於一時。尤其末法眾生,能聞過生善,知過能改者,已經如鳳毛麟角,如果冒然勸諫,徒結惡緣,於事無濟。

再者,吾等凡夫,難識真相,焉知此犯過之人不是佛菩薩示現,是來考驗、磨練我們的善知識?

因此《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都認定只有自己一人是學生,其他人都是老師,所言、所思、所行與自性功德相應者,則禮敬稱讚;

不相應者,則禮敬而不讚歎。

這與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思想完全相應。

淨空法師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1 一個唸佛人,能把一切萬緣放下,不再計較,不再過問,一切隨它去,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唸到底,沒有不往生的。

 

2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學佛功德才算是圓滿,這不是一生的事情,多生多劫累積起來,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要珍惜這一生,要努力、要精進,決定不能空過。

 

3 世間一切人事隨它去,要忍受,只要不妨礙我唸佛,什麼都要忍受。要常常提醒自己:成就自己的道業,這是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4 學佛的人一個大原則,與一切人不結怨,他欺負我也好,他騙我也好,他害我也好,我把心量拓開放大,一切都隨它去。

 

5 不要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裡,我們的心才清淨。我們常常念,念阿彌陀佛,過幾天我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還要跟這些人一般見識,那極樂世界去不成了。

 

6 所以常常想到我在這裡作客,過幾天我就走了,這個地方,好人也好,壞人也好,都好,為什麼?過幾天我就走了。一定要用這個態度來處世。

 

7 我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在此地也很快樂——雖然是五濁惡世,我在這個地方還是很快樂,還是很自在,這就對了。

 

8 不管遇到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切都隨它去,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的心是定的,順境是定的,逆境也是定的;善緣是定的,惡緣還是定的,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動,隨遇而安,心境一如,你就得大自在

 

對於一個開了悟、有智慧的人而言,並無主見成見的自我立場,內心世界只是環境的如實反映,都是來去自然,隱現無痕。是各種因緣促成環境的變化,也是各種因緣促成內心的活動。

 

菩提大道上的障礙。你要有智慧,要認識,要知道避免,頭一個決定不退轉,第二個不要走彎路,第三個不可以虛偽。菩提心第一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對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來說,統統都是增上緣,都是幫助自己提升、幫助自己精進,好事,不是壞事,自己要認識。

 

一般人順境、善緣容易生貪戀,這一貪戀就退轉,就彎路,就諂偽了;逆境現前,惡緣現前,就生怨恨,也退轉了,甚至於還生報復的心,不知道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境緣都是佛­菩薩在幫助你,你自己要覺悟。

 

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永遠用一個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恆,換句話說,就是用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的體就是真誠,人沒有真誠,哪來的清淨平等覺?

 

對待外面一切人一片慈悲。慈悲是什麼?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正覺的愛心,待人接物。對我好的人,慈悲,對我不好的人,也慈悲,毀謗、陷害我的人,對他還是­慈悲,決定沒有打折扣,看到他有困難,一樣熱情伸出援手幫助他。不要說這個人他害過我,我不要理他,錯了,那不是菩薩。我們要能做到,這些都是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這就對了

 

  不論心內心外,一切都因緣聚散的過程,一切也都是聚散無常的現象,不僅是暫時的,也都是真實的。變變不已的現象是暫時的,聚散無常的原理是真實不變的。所謂無常,便是說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醜,可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好與醜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