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華嚴經筆記  清涼國師  華嚴四祖

 

唐代清涼國師

澄觀一生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

 

清涼國師澄觀早年曾廣泛參學禪教各家,對《大乘起信論》領會特深。他雖以振興華嚴學說為己任,思想融合禪宗、天台宗及《起信論》,從而融會禪教,強調唯心,著重於一心法界的論述。他認為「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

 

由於當時正是禪宗六祖惠能弘布禪法的時期,早年又參訪過牛頭宗的慧忠、道欽,荷澤宗的無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雲等,澄觀受禪宗影響頗深,從而極力融會禪教[4]。此諸宗融會、禪教一致的宗趣,對中唐以後的佛教界影響深遠。

 

 心要法門頌

 

 欲達心源淨(所迷之理)  須知我相空(萬物自虛)

 形容何處實(緣生本無)  念慮本無從(起處不真)

 豁爾靈明現(似日初出)  翛然世界通(即無障礙)

 真金開伏藏(情忘理現)  赫日出瞑矇(智起惑忘)

 試將心比佛(性無異故)  與佛始終同(真妄無別)

 

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清涼國師註華嚴經,稱為華嚴菩薩。

清涼國師澄觀是五臺山的一位德高望重、天縱多能的高僧、老壽星俗壽102歲,也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華嚴菩薩”和佛學巨匠。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華嚴經」在眾多的佛經中被稱之為經中之王。這不僅表現在其意境的高超和圓滿上,表現在大部頭的氣勢上,若就其翻譯文字的優美流暢來看也是當之無愧。

 

「華嚴經」有三個主要的中文譯本,就其卷數來分而常被稱為六十華嚴〈晉譯〉,八十華嚴〈唐譯〉和四十華嚴〈亦為唐譯〉。普賢行願品即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是普賢菩薩向善財童子所傳授的十種邁向成佛的大願。唐朝華嚴宗的大師清涼國師認為此卷是「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自古以來即被修行者作為「略本的華嚴經」來奉持,在中原佛教及西藏佛教中均極為普遍。

 

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于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清涼國師其生經歷了唐代的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和文宗等九個朝代。

這九代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佛教、護持佛教、利用佛教為其統治服務。

而他們對於五臺山的佛教,則是“尤當建寺度僧,切宜祗畏”(《清涼山志》卷五)。這是因為,在軍事上,五臺山是一處重要的戰略要地;在宗教上,五臺山是一個文殊信仰中心。

 

所以,歷代封建王朝都把它看作一個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

鎮國道場。而五臺山又是一個地靈人傑、高僧輩出的寶地。澄觀國師就是唐代五臺山佛教中的一位皎皎者。他深深懂得“不依國主,法事不立”的個中三昧,因此,當他早在恩師法欽國一禪師薦他于代宗之後的大曆三年 (768) 時,代宗皇帝就詔他入宮,與密宗大師不空三藏于長安大興善寺譯經,任命他為潤文大德。

 

一天,代宗皇帝問他佛經大旨,他答得井然有序,津津有味,使帝言下頓悟,遂受到代宗皇帝的尊重,事以師禮,賞賜彌厚。

大曆六年 (771),譯經完畢,進上所譯經論,共計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澄觀國師34 歲,即當上了皇帝的老師。從此,他的聲望日增,開了他與唐代七帝結緣的先河

唐代開國君主唐太宗也曾感歎:「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將相所易為。」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曾是七代帝王之師。五代時吳越王錢鏐(852932),小時曾受高僧洪諲指點,發達後見洪諲必跪拜,稱自己為弟子,並大興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樂業。元朝的薩迦班智達、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國師。清朝歷代帝王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無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們都依止了高僧大德,並拜玉琳、金剛戒等僧人為國師。順治皇帝在其《出家偈》中有
「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
之句,意即前世出家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沒有承繼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無限的懊悔之情。

 

生平小記

清涼國師(738~839)即澄觀大師俗姓夏侯越州山陽(今浙江紹興)人華嚴宗第四祖。

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爲國師賜號“清涼”。

清涼國師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一歲時從本州寶林寺霈禅師出家肅宗至德二年(757)從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

乾元年(758—759)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後回本州依開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學;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學關河的三論。

代宗大曆(766)年中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盤經》。

又從淮南法藏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

隨後又到錢塘(今杭州)天竺寺聽華嚴宗法銑講《華嚴經》。大曆十年(772)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論。

大曆十年(775)往蘇州從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

又走谒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谘決南宗的禅法。更從禅僧慧雲探習北宗的禅理。

他一方面廣學律、禅、三論、天台、華嚴各宗的教義;一方面還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

大曆十一年(776)曆遊五台、峨嵋諸山後仍回五台住大華嚴寺行方等忏法。

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發願撰新《華嚴經疏》從德宗興元元年(784)正月開始到貞元三年787)十二月曆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又爲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後世把疏、鈔合刻略稱《華嚴經疏鈔》)。故有華嚴疏主之稱

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罽賓沙門般若翻譯南印度烏荼國送來的《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到十四年(798)譯成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又诏令他作疏解釋于是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

次年爲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不久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由他證義。以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

文宗開成三年(838)三月圓寂年一百零二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