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1

許多人談修行都知道「止觀雙運」,

   般若慧的修習可以分為聞、思、修三個階段,聞慧是由聽聞正法而得的「緣起性空」的正見,思慧是由對實際事物的思辨歸納得到性空緣起無礙的義理,因為已經深解空義的內涵,不再為名詞的不同而困惑,這稱為空勝解,研究佛法的了義說而能應用於日常身心的觀察,多能得此受用,並且在解說佛法時,能夠觸類旁通,顯現辯才無礙的智慧,有時稱此為「大開圓解」。

止觀法門,

止--止於一念。

觀--觀照菩提

 

 首先介紹總題。「止觀」,梵語叫做「禪那」,翻成「靜慮」。「靜」,是指修止、修定;「慮」是指修觀、修慧。因此修習止觀,就是修習定慧。

「法」,是法則,說明所有坐禪時應該注意的法則。「要」,是要道、關鍵。而這個法則,是修行的要道,是超越煩惱、生死,證菩提、涅槃的關鍵。

本書是天台智顗大師所說,由慧辯記錄而成。

 

 諸惡莫作 眾善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要證入涅槃的法門雖然很多,但是最直接、最緊要的,就是止觀二法

為什麼?因為止是降伏煩惱的開始,而最終的斷煩惱則要靠觀。

止是滋養心識最佳的資糧(修止後的寧靜等於在滋養我們的心識),

觀是策發神通、慧解的妙術

止是禪定最殊勝的來源,而觀是智慧最主要的憑藉

一個修行人如果成就了定慧二法,就同時具足自利利他的一切法了。

正如法華經中所說:「佛自己就是安住在這個止觀不二的大乘法當中,以自證的定慧力來莊嚴自己,也以這個法來度眾生。」(定力指福德莊嚴,慧力指智慧莊嚴,所以「定慧力莊嚴」。)

  定慧二法,就像車的兩輪、鳥的兩翼,缺一不可。若是偏修的話,就會墮入顛倒的邪見當中。所以經中說:「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的人,稱為愚癡(修定不修慧,得的只是枯定、枯木禪而已);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的人,稱為狂慧沒有定力攝持的慧,只是狂慧)。」愚癡和狂慧的過失雖有不同,但因邪見而輪轉三界的結果,卻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不能均等來修的話,就等於違背了止觀不二、定慧等持的圓具之道,又怎能快速地證得佛果呢?

  又如經中說:「聲聞小乘的人,由於偏於定力,因此不能見佛性;十住位的菩薩,又偏於智慧,雖然已見佛性,卻不能完全明了;只有諸佛如來定慧力均等,才能徹底明了佛性而成就佛果。」

  由以上說明,我們知道止觀是通往涅槃最重要入門,是修行人成就菩提最殊勝的道路,也是眾德(福智二德)圓滿的旨歸,無上佛果的正體。(止觀圓滿的時候,就證得佛果,就等於佛果的本身,所以叫正體)。」

 

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於所緣境,繫念現前,停住不動。: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

 

天台四部止觀的內容。

第一部是圓頓止觀,由於是最大的一部止觀,所以也稱為摩訶止觀,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寺時所宣講的,由章安大師記錄,內容分為十卷。

 第二部是漸次止觀,為什麼稱為漸次止觀呢?就是從淺入深,很有次第的介紹如何修習止觀的所有內容,這是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時所說的,由弟子法慎記錄為三十卷,再經章安大師治定為十卷,就是現今的禪波羅蜜

 第三部是不定止觀,由於它深淺不定、能大能小,所以稱為不定止觀,是陳朝的尚書令毛喜,恭請智者大師於金陵瓦官寺宣說的,共有一卷,就是現今的六妙門。

 第四部止觀,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小止觀

這部小止觀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說出的呢?

原來是智者大師為他俗家兄長陳鍼所說的。他的哥哥當時為中軍參將,在四十歲那一年,遇到張果老,這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一見面就說:「啊!看你的相貌,陽壽已盡,一個月內必死無疑。」

他哥哥一聽嚇了個半死,趕快回去找弟弟商量:「怎麼辦?張果老說我活不過一個月。」

智者大師回答:「嗯!沒關係,我教你止觀法門。」

這就是小止觀的來由,原本是為他哥哥延長壽命而說的。

他的哥哥很聽話,就按照小止觀的內容認真地修習,結果一個月之後不但沒死,而且還活得很建康。

到了第二年再碰到張果老的時候,張果老嚇了一跳,很驚訝地問:「你到底是吃了什麼長生不死的藥,才可以活到現在的?」

他就回答說:「我有一個弟弟,他告訴我修習止觀,我只是按照他教的方法不斷練習,才可以活到現在的。」

張果老聽了不禁讚歎地說:「佛法真是不可思議,居然有這種長生不死的妙藥,真可謂希有。」

 這部小止觀,雖然稱之為小,而實際上它卻是整個大部止觀(摩訶止觀、圓頓止觀)的梗概、入道的樞機。

它既可以稱為「止觀」,也可以稱為「定慧」,可以叫做「寂照」,也可稱為「明靜」,指的都是止觀,只是有不同的名稱罷了。

若要窮究萬法的根源,考證諸佛的修證,沒有比研究止觀更恰當的了。

天台大師所親承的教法是止觀,他的師父(慧思大師)所妙悟的境界也是止觀,天台所有三昧所修的內容還是止觀,縱橫論辯所說的仍是止觀。

所謂的止觀,只不過是說出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而已。

因此,天台的教觀雖然繁雜,若歸納其要旨,也不出止觀的範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