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蘭老師讀聖經筆記  創世記1-3

 

1:1    起 初   神 創 造 天 地 。 

1:2    地 是 空 虛 混 沌 . 淵 面 黑 暗 .   神 的 靈 運 行 在 水 面 上 。 

1:3      神 說 、 要 有 光 、 就 有 了 光 。

 

英文

 

1:1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1:2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1:3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法文

Au commencement, Dieu créa les cieux et la terre.

La terre était informe et vide: il y avait des ténèbres à la surface de l'abîme, et l'esprit de Dieu se mouvait au-dessus des eaux.

Dieu dit: Que la lumière soit! Et la lumière fut.

 

《創世記》(希伯來語:בראשית‎,意為「在開始之時」)是《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傳統上遠古的近東地區通常以書的首幾個字為該書的名字。

12節之間有一些事發生了,以致地變為空虛混沌,而最有可能的事便是撒旦的背叛。他們提出的解釋是,創世紀11節神最初的創造應該是美好且值得稱頌的,如同約伯記3847節所記,但隨後發生了(28:17[和合本])撒旦的背叛,招致神的審判,使地球成為創世紀1 12節空虛混沌。因此才有13節恢復的工作。

米開蘭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天頂壁畫〈創世記〉,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曾有史學家說:如果把達文西的藝術比作「不可知的海底深處」,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就是「崇山峻嶺的峰頂」。的確,從七、八歲開始以擊石為樂,十五歲時已有技巧純熟、令人驚歎的石雕作品;十六歲以淺浮雕

梯階聖母〉,開始在當時的雕刻界占有一席之地。

‧〈創世記〉

一五○八年,米開朗基羅接受與他的個性水火不容的教皇朱力斯二世委託,開始西斯汀禮拜堂天頂濕壁畫的繪製工作,整個過程不啻一場激烈的戰鬥。西斯汀教堂位於羅馬的梵蒂岡,在聖彼得大教堂右側,是當時教皇主持禮拜之所,也是今日教宗選舉之地;天花板離地面十九公尺(約六層樓高),面積則為三十六公尺長、十三公尺寬。米開朗基羅幾乎是獨力完成這項無人可承擔、超越的艱鉅任務,每天超過十小時,費時四年,仰頭臥在高懸的鷹架上作畫。

 

此畫展現出上帝創造天地的全能、智慧與威嚴,周邊是以色列的先祖與先知,中間則是九格以聖經創世記為題的畫作,分成三組,包括A.上帝在混沌中創造天地、設日月星辰、創造人類。B.始祖被誘惑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C.挪亞建方舟、大洪水的毀滅、挪亞之醉。畫中最著名也是後來成為許多藝術家靈感來源的(如電影〈ET〉),是上帝伸出手指與亞當手指逐漸接觸的一幕,獨到地詮釋了聖經中上帝造人的敘述: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為有靈的活人。

 

整幅〈創世記〉壁畫壯闊宏偉、氣勢磅礡,充滿戲劇張力,展現出米開朗基羅無與倫比的才華。不但結構完整、布局巧妙,每個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所用的色彩更令人嘆為觀止;米開朗基羅擅長創造明亮的色調與鮮豔的色彩,一八九○年修復後,更見原初色彩的亮麗與豐富層次。

 

羅曼羅蘭在他著名的《巨人三傳》中,指出偉大的靈魂有如崇山峻嶺,米開朗基羅「神聖而痛苦的生涯」,將使親炙他生命與作品的人「感到與永恆更加靠近,以後再回到現實人生,心中會充滿了面對挑戰的激昂鬥志與勇氣。」

米開朗基羅曾說:「我是用腦而非用手作畫。」他坎坷的一生中,除了嘔心瀝血、披荊斬棘,以雕塑、繪畫、建築表達對真理的追尋、對生命的深思,更在三百餘首十四行詩中直接赤誠地剖析自己的內在世界與對永恆上主的思慕:

「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寧願我也

不存在;

如果上帝拋棄我,我必死無疑,連肉體也是。」

「美好的事物,是從單純的事物去

發現的,

用最誠懇、最單純的心情向住在內心的上帝傾訴,

我心裡的眼緩緩張開,上帝也讓我見祂的榮面。」

「不論貧與富,我當和基督一起生

活……」

「我在上帝的聖光下愛與生活。」

「無論繪畫或雕塑皆不再能讓我靈

魂安寧,

期盼十架的神聖之愛,

以祂張開的雙臂擁我入懷。」

 

透過米開朗基羅的「不朽」傑作,我們看到了真正不朽的獨一上主。

 

五經: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猶太人視「五經」為舊約最重要的一部份。

創世記的希伯來文書名是用本書的第一個字來命名:起初。

 

創世記1: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要有光”這一短短的句子,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力量的一句“光”中含有熱量,含有生命的養分,是希望和永恒的象征,耶穌也以“光”來形容自己來到世上,也要求他的門徒要在世界“做光”。而這一切正是因爲神說:“要有光”,於是世上就有了光,人類就有了光。

新約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一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第一章一節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使徒約翰寫福音書時,開宗明義的說這一段話,主要就是要破除當時一些受希臘哲學薰陶的人,對於“道”的一種迷思,要導正他們歸向神,歸向基督耶穌。當初使徒和信徒們把福音傳到歐洲、希臘、羅馬去時,他們接觸到許多受過各種希臘哲學影響的人。那時正流行着許多哲學流派之道:蘇格拉底的道、柏拉圖的道、亞里斯多德的道、伊比鳩魯的道、諾斯底的道......,許多人都在傳講他們自家那派的道。因此,許多人以為基督徒所傳之道,也衹是其中諸派之一。約翰一開始就告訴那些讀他福音書的人,不論是已信主的,或尚未信主的,要他們知道:他所傳的“道”乃是從太初就有的道,太初就與神同在的道,也就是“神”的道。換言之,他不是傳甚麽歷史上發展出來的道,也不是傳甚麽人思想出來的道,他乃是傳那位從亙古以來就有的“神”,神是比一切道更根本的道。

 

 

 

約翰是要把人從所關心的“道”上一下子就直接了當的引到“神”身上。老實說,約翰的目的不是要傳“道”,他乃是要傳“神”。第一節最後一句“道就是神”,照約翰的原文乃是“神就是道”,他要人注意到他所傳的道就是“神”。接着約翰就說,萬物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裏頭。這不就是對創世記第一章的呼應,“神”才是道嗎?約翰所使用的代名詞,都是有位格第三人稱的代名詞,不是無位格的中性代名詞。而當時希臘的哲學家,對於“道”都是用中性代名詞,約翰用第三人稱代名詞,乃是加強表明他所傳的道,是一位有位格的生命主宰者。到了十四節,更說:“道成了肉身”—這就是指那位主耶穌。

 

 

 

後面,約翰就不再多講“道”了,他衹講神,衹講耶穌。在約翰看來,撇開了神和主耶穌,就沒有道,就不是他所要講的道,不講神和主耶穌的“道”,就不是道;衹有說到神,說到主耶穌基督的,或者本於神,本於主耶穌基督的“道”,才是道。這個原則也正是新約中所有使徒所傳的福音、書信、和啟示錄的基調。這與舊約中的先知,所傳的話,都是說到神,或本於神是同樣準則。沒有無神的道。這才是所謂啟示的道,與哲人的玄想之道是絕對不同的。

 

 

 

☆參考資料:

  1.「天道研經導讀」,吳理恩著,胡麗容譯,天道書樓出版。

  2.「天道聖經註釋-創世記」,鄺炳釗著,天道書樓出版。

  3.「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創世記」,柯德納著,劉良淑譯,校園出版社。

  4.「基督教文藝每日研經叢書-創世記註釋」,紀博遜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5.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Gesesis, Gordon J. Wenham

  6.「創造與祝福」,艾倫.羅斯著,孫以理、郭秀娟合譯,校園出版社。

  7.「天地之初」,楊以德著,詹正義譯,中國主日學協會。

  8.「中文聖經註釋-創世記」,丘恩處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9.「創世啟示」,亨利.布洛謝 著,潘柏滔、周一心譯,華神出版社。

  10.The five books of Moses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Deuteronomy ;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s, commentary,

  and notes」,by Everett Fox ; illustrations by Schwebel

  New York :Schocken Books,c19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