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楞嚴經》筆記17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你原來並不知道,在如來藏中,一切色塵本真即是空性,一切空性本真之中即可顯出色塵,它原來本體清淨,盈滿一切形質器物世界,隨著眾生的識心而現示,應和著眾生的認知限度而現示,循著眾生的身、口、意三業欲求而生發現示出來。世間的人不知道這些,錯誤的以為它們是因緣和合而生,以為它們是自在自為的。這些都是眾生識心分別計度的結果,只要有所言說,都不會具有真實義。

 

如來藏(梵文:Tathāgatagarbha),亦稱作阿賴耶識[1]、菴摩羅識,亦作佛性,也叫第八識、種子識、覺性、自性、法性、法身、涅槃、真如、實相、實際、圓覺等等[2],這些是根據祂許多不同的體性而有的相對應名稱,如來藏學派認為,如來藏是佛陀第二及第三轉法輪主要的觀點,亦是大乘佛教唯識學中最重要概念

 

如來藏的意義如下:

《心經》中所說「不增不減」,《金剛經》以金剛為經名就是在強調這個體性異常堅固。

1.如為「如如不動」的意思,是說祂的體性如如不動,祂本身也如如不動。這是相對於前七識不斷地隨著外境的變化而不斷地了別,如來藏卻不會隨著外境而轉動。[7]

2.來為「本來」的意思,就是從無始劫以來,祂原本就是這個樣,現在如是,未來也不會改變。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8]、「如來藏識不生不滅」等。[9]

3.藏為「含藏」、「能藏」、「寶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能出生一切法的寶藏之庫,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10]

 

阿賴耶識如來藏

阿賴耶識

即是第八識

阿賴耶識是唯識學的核心範疇,是根本識、是持身識能持種,其它各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都由衪生出。自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就含藏著淨染萬法種子。如果對「萬法從心而起」這一真理不明了,就稱作「無明」

此「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所以又稱為「無始無明」(「根本無明」),並由此產生人、法二我執等煩惱的「枝末無明」。而這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能狀態。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華嚴經》:「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將有漏的八識 → 轉成→ 無漏的八識,成就四種智慧

有漏的五識(眼耳鼻舌身 )

*滿足自我中心- 執著

得「成所作智」

*藉身口意三業,利益十方一切眾生

 

有漏的第六識(意識)

*判斷個人喜歡或不喜歡

的;有利或有害的事

得「妙觀察智

*清楚分辨眾生不同的特性 –能讓

菩薩因機說法

*認知眾生及世間一切現象的共同性

 

有漏的第七識 (末那識)

*我執的根源

「平等性智」

*不再有自我中心執著,能平等對待

眾生,生起大悲心,平等普度一切眾

 

有漏的第八識 (阿那耶識)

*每一個起心動念都連住一

顆業力的種子,累積起來,

是有漏第八識。

得「大圓鏡智

清淨無漏的阿那耶,好比一面清澈大

圓鏡子。任何事物在鏡子前經過,都

如實應現,不會把它攝入鏡子內

 

中國禪宗說:「染緣止息,即還本境,但莫污染

 

  世間法皆是有為有作,是「加法」,菩薩更須入世間為正法、為眾生做一切事,但菩薩在行一切行當中,卻有另一無為法在運行著,是人無我、是法無我,是「減法」無量加法中,卻有無量減法,不落入有漏有為法中,卻也不落入寂滅無為,

一加一減剛好是零,是一種平衡,就是法界中道實相。如來藏成就一切有相,卻又具足一切空性,轉依如來藏之中道智慧,不偏不倚,方能成就一切菩薩行

 

原來菩薩可以現觀生死是苦,卻又不畏生死,入生死海中。現觀五蘊虛妄,但不妨以五蘊之身來利益眾生。現觀涅槃寂靜,卻不入涅槃。

 

現觀第六識是虛妄生滅,卻不妨以第六識之分別觀察來成辦佛法大事。現觀末那念念思量作主,卻不妨以其成為動力,精進成就一切善法。現觀人生如幻,卻無妨於幻化之法中,修除諸多煩惱習氣,清淨莊嚴自身。現觀七轉識如渴鹿追逐陽燄中,無明躁動終會止息。現觀人生如夢,又不妨行夢中佛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