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最美感的展現

 

慈悲喜捨是修止觀的基礎,不但是基礎,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沒有修慈悲喜捨,你要破我見﹙斷身見﹚是極度困難的。

因為身見最大的特徵,就是分彼此,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這不是我的,經常在是我,不是我的見解、思考上作反應,有這樣的反應,就是沒有慈悲喜捨,就不可能斷身見﹙我見﹚。

 

慈悲喜捨,是針對我們的粗煩惱,克服我們的慳吝與嫉妒,粗煩惱若不能降伏,大我慢就沒有辦法消除。

 

《楞嚴經》云:「上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十方眾生同一悲仰。」。

 

四無量心是: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三、喜無量心。四、捨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

 

  慈能對治自己的瞋恨心。既要想種種辦法,俾令眾生得到快樂,無論他人如何毀謗和惱害我,也不應該生起瞋恨心。視他身如自體,當自受樂時,見他人無樂,便起慈憫心,令其得快樂。所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慈:就是說:我們很自然會想要對別人好,幫助別人減少他的粗煩惱,幫助人家修行﹙法施、財施、無畏施﹚,這就是慈心作意。

修行不只是要改變我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我們的個性與心行﹙習氣﹚,修行以後,個性都沒有改變,只是觀念改而已,那不是在修行。講話的態度都沒有變,不夠柔軟,對人不能微笑,那不是修行,你腦海中記很多經典,甚至開口閉口都是經典,好像很有知識,那不是修行。

  二、悲無量心

 

  悲能對治自已的惱害心。若見眾生受諸苦惱時,等同身受,當應生起悲憫心,令其得大解脫。行者於慈定中,常念欲與眾生快樂,然而從慈定出,猶見眾生受種種身苦心苦,於是心生憐憫。

悲心像水,能讓我們心地廣大,無礙無分,無礙無分的意思是,看到眾生的苦,就像是自己在受苦一樣,看到自己的苦,也等於看到眾生的苦一樣。

 

  三、喜無量心

現在 就是最好。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

慈悲本身是無所求,自然流露卻不為誰。

喜心作意:注意力若放在喜作意,就沒有怨、嫌棄,對事情能夠靈活取角。看事情的角度,會想說,遇到好的事情不敢得意忘形,因為我們知道那是一種無常。遇到不好的事情,對我們也是一種考驗,而且覺得這個不好也是世間整個的現象。

我們住在這世間,就要去承擔接受,從不好的境界當中,我們也能學習到很多東西,這就是喜心作意,喜心作意就能觸到無色界的識無邊處。識無邊處就是,真的感覺心不分你我,那個時候就能進入,無色界的識無邊處,心開了,識就無邊。

 

 四、捨無量心

佛教不說誰是誰非而是要計較自己有沒有貪、瞋、癡。

放下世間人相、我相的標準,一切為了離苦。安住當下,無所求,一切歸零,重新來過。過去已經過去,從當下起,如何對待?不能慈悲時,要懂得離境,離境是為了給彼此空間,有空間才有迴旋的餘地,才能重新來過。

人類在慈悲喜捨的發展上,失去了捨,失去了平衡,人類把動植物逼到一種絕境,讓動植物沒有生存的空間,相對的人類也沒有生存的空間。表面上是人口過多,實際上是人類把動植物逼到絕境,也把自己逼到絕境,這是一種很深,很深的悲哀。

捨掉過猶不及的激情,做好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寂靜來迴向世間。

比如當別人不接受自己慈悲,或自己慈悲不起來的時候,要能夠不逞強、要懂得撤退、懂得沈默,讓自己心靜下來。各種因緣條件不具足,就要離、要捨捨了以後就有進退的空間,進則承擔、退則安住,捨有離境、安住,換取平衡,再回境界不動心的意思。這個捨也就是不執著,連慈悲都不執著。比如在談話時,如果看到因緣不具足,就要選擇沈默不要為了自己有很好的見解,一直想發表,那就是我慢

  捨(慈、悲、喜)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若人修習四無量心,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at2103 的頭像
    tigercat2103

    安蘭老師的西洋占星教學講堂

    tigercat2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