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Honoré Fragonard這是一位法國18世紀的白羊畫家 我現在正在看他的畫 他的家鄉在南法 也是香水之都格拉斯 但他醉心的是義大利貴族深幽的花園 這張畫非常逗趣
張童和他的馬
2006年11月 吳維建
張童(“童”為別名)是我一生中的重要知己朋友,我們相遇於軍中,他一直在青年遠
征軍201師的搜索連當兵,搜索連是師中唯一的獨立連,直接由師部參謀長指揮。而我
在該師炮二營第四連當兵。抗戰勝利後我們一起復員到台灣大學讀書,我們都一起學
農業機械,他畢業後當助教並赴美念研究所,回校後繼續教書,當到副教授後再赴
美,獲得博士學位後轉往巴西大學任教,一直到退休,去年因肺癌去世。
軍中如有放假日阿兵哥興奮得很,到處遊玩。炮四連駐紮地離搜索連約 五公里 ,我
一定會去找張童,而張童在放假日決不會外出,他一有時間都是與他的馬一起。那是
一匹淡灰色的馬,跟張童在一起就如孩子跟他媽在一起一樣,張童也像母親照顧孩子
一樣的照顧牠,仔細的喂馬、洗馬、刷馬、遛馬……沒有事就用鐵的馬刷刷它的毛,
輕聲細語與馬講話,馬好像能聽懂他的話,不時眨眼睛甩尾巴或轉動耳朵回應他。張
童是天主教徒,他脖子上有一鏈子及一個十字架,那是他隨身最寶貴的東西,但當他
與馬在一起時,那鏈子與十字架就掛在馬的曫頭上。可見他是多麼的愛他的馬。
不懂得馬的人往往已為人手上有鞭子才能要馬聽命工作,不聽命要打。其實騎兵根
本沒有馬鞭。炮四連沒有馬,但有拉炮車的騾子,(騾子比馬高大很多),我們有很長的
鞭桿,桿頭有皮鞭,但這也不是用來打騾子的,甩鞭桿可以使皮鞭打出一個很大的聲
音,軍中稱“打鞭花”,目的不在打騾子而在偷懶的那隻騾子耳朵邊打出一個很大聲音使
它嚇一跳把精神振作起來,一般以馬車夫或農民對待牛馬都是如此,當然用鞭子虐待
騾馬或牛的人的確是有的。就如同也有人虐待他的子女下屬一樣。
騎兵最重要的是人與馬之間的默契,有了默契才能互相配合,才能作戰。我總認為
張童與他的馬的默契是他連上最好的。
一般人還有一個錯誤觀念,一位要拍馬的馬屁才會使馬高興,實際上馬不喜歡人拍
它的屁股,假如是陌生人它會用後腳踢你,要安撫一匹馬要用手拍它的胸部,另外它
不喜歡人摸它的鼻子。
搜索連與師部只隔了一個大操場,另一邊有一個小山丘,上面長滿雜樹及野草,有
一些小徑,使他們騎兵常用來作訓練用的。張童與我也常會牽著那匹馬到山丘走走,
有時會表演一些動作給我看。譬如說張童在一棵樹下在馬耳朵邊輕聲說一句話,馬就
懂得張童要站到它背上去,它的四腳撐開全身一動不動,連尾巴也不甩,一副很緊張
的樣子,就怕張童會摔下來。張童站上馬背一手抓住樹枝,一手拿望遠鏡作瞭望狀,
等他下馬背那匹馬才解除緊張恢復常態。張童又在馬耳邊輕聲說幾個字,馬就懂得要
跟著 六公尺 距離。張童用口哨作一鳥叫聲,馬即懂得是要它站住不動,張童繼續行
進,馬顯出非常注意等待張童下個命令的樣子,最後張童作出另一種鳥的叫聲,馬馬
上快步上前找到了張童,張童飛身上馬,兩腿一夾,馬就拼命飛跑起來,轉到很遠的
地方再轉回到我站的地方,他們氣喘呼呼的但狀極愉快,不像是工作,倒像是人馬一
起完成了一個遊戲。
人馬之間竟能如此相愛,互相間深具信心,相處是很等愉快,並能合共同之力完成
艱險的任務,除人馬之外,人與其他動物間也可能有這種情況,例如牧羊人與牧羊
狗,牧羊人用口哨即可指揮遠處的狗依命令趕羊,狗辛苦工作但並不以為苦,始終認
為這是它與主人間的一種默契遊戲。
張童過世後,我十分想念他,想到以往我們相處的種種切切,也想到當年在軍中他
與他的馬相處的情形。再想到他後來結婚並有了孩子,他一定不會給他們壓力,對孩
子一定循循善誘,他的妻子與孩子是很等幸福。
在今日,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十分緊張。父母常擔心自己的孩子落於
人後,孩子無法出人頭地也太沒有面子了,嚴格督促孩子,甚至不擇手段叫罵嘮叨責
罰。孩子也 常受到 老師與家長雙方壓力,整天趕功課趕補習,弄得厭煩大大,失卻了
家庭中應有的天倫之樂。很多孩子走上叛逆之路,親子關系更形冷酷,父母與子女全
受到很大的痛苦。
曾經有一位數學老師態度嚴肅且脾氣急躁,解說三遍學生還未懂就大罵笨蛋白癡。
考試每少一分就得打一下,如只考30分,70下一次打不完就記下來下週上課繼續打,
以致每次上課先得花很多時間打手心,尚未打完下次考試又到了。結果被家長告,老
師雖解聘了,這班學生一輩子都恨數學。但有些數學老師很會教,在愉快的氣氛中激
發學生好奇心學會數學,學生自己做習題,每解一題都會感到超越困難獲得勝利的喜
悅,學生因此都喜歡這老師,喜歡上數學課。
有的學生家長很會教導孩子,陪伴孩子做功課始終保持快樂的氣氛,孩子有不懂的
地方會舉很多例說明,孩子寫功課時一直在旁觀察,孩子有進步,即使衹有一點點成
績,覺不會忘記加以讚賞,使孩子有成就感。家庭中充滿了親子之愛,假如孩子考試
有失分,孩子也會自動告訴父母,依舊能得到父母的鼓勵。
從張童與他的馬相處情況,我們對人與人間互動得到很多反省很多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