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老師讀《楞嚴經》筆記11消我億劫顛倒想
在這一篇,釋大寬法師點出學愣嚴經的好書。
《楞嚴經》跟《楞伽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典公認為最難理解的,最艱澀、最難理解的二部經典。
古來有「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安蘭老師讀《楞嚴經》筆記11消我億劫顛倒想
在這一篇,釋大寬法師點出學愣嚴經的好書。
《楞嚴經》跟《楞伽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典公認為最難理解的,最艱澀、最難理解的二部經典。
古來有「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安蘭老師讀《楞嚴經》筆記6
阿難的無法領悟,也是我們也看不懂的地方。
佛放光現瑞,欲令阿難即刻明心見性。阿難不悟,佛就說二種根本。
佛放了光,也顯現了根本,但阿難還是執著他的識心。最後佛呵斥阿難說:「阿難!那不是你的心。」好像放光一樣,這一聲呵斥,也是一種無言之教,用來喚醒阿難。佛要避開阿難的評判、計度、爭論的識心。
安蘭老師讀《楞嚴經》筆記3
不迷是慧,不取是定,不動是戒。
總而言之,其實《楞嚴經》它這個三昧包括了「戒定慧」三學,所以蕅益大師說:「若無出世的妙戒,決無出世的妙慧;若無中道的妙慧,并失中道的妙戒。」大乘的戒定慧是互相攝受的。
在佛教裏,最重要的是「戒律」,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止住一切的惡,把惡事都止住、停止了;防非,防備著有過錯,非就是「過錯」。做得不對了,這就叫「非」;做得對了,這就叫「是」──也就是「諸惡莫作」,所有一切的壞事都不要做;「眾善奉行」,所有一切好事都要去做。
安蘭老師讀《楞嚴經》筆記 1
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題目,加上最後這個「經」字,總計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名字。
佛又說過:「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裏邊所講的。
淨空法師
睡前看著淨空法師說經,談到自己遇到很多的毀謗,聽了真是讓我十分的心疼啊。
當然,那些喜歡搬弄是非的更是是非人,唯恐天下不亂,給眾人帶來煩惱河。這樣的惡口造業,實在不該。
法師說,這都是以前頑皮,毀佛像,當玩具,種下的惡因,又愛打獵殺生。
如今的果報算是重罪輕罰啊,說著哈哈大笑起來。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第八識-4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第八識-2
八識是怎麼回事情?要說起來就很費事,相宗的典籍最富,說得很清楚,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心理學,我們略略的了解它的性質就得受用。
阿賴耶含藏習氣種子,你經歷的事情會記住,那什麼原因?你所經歷的事情,阿賴耶是個倉庫,是個資料室,全部都在資料室列成檔案,無量劫來你起心動念都有檔案,在你阿賴耶識裡頭含藏著,有的時候年代久了,自己都不記得,可是檔案在那裡是清清楚楚。
起心動念,阿賴耶識裡頭都已經做成檔案,比電腦可靠,電腦電源斷了它就沒有,阿賴耶識永遠不斷,這是我們要曉得。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5
把心安住在正念當中,不起絲毫恐懼之想。觀察四大本空,五蘊非我,不再貪戀,愛惜自己的身命。如此正心不動,思惟魔境界的自性本空,佛境界的自性也空,在空性當中,無論是魔境界還是佛境界,都是平等一如的。沒有魔境界要捨,也沒有佛境界要取,安住在這不取不捨的平等法性中,魔境界自然消滅。
初發心修習止觀的行人,最好親近善知識,因為善識是善於辨識魔事的人。否則當魔入心時,往往令人心神狂亂,呈現時憂、時喜的狀況,若日久成病,還會令人喪命。
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空無所有、不執取病相、寂然安住,就能對治。
漢傳佛教除了禪宗(祖師禪) 的揉和東方儒家文化之後北傳的大放異采,也有很好的傳統原味(如來禪)的禪修著作,天臺宗智者大師 (538-597 A.C) 整理的《小止觀》便是精簡的指導自學手冊之一。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4
內在的心識,陷入昏暗叫做睡;
五根進入暗蔽,四肢關節隨意放縱睡熟叫做眠。
由於在這種身心昏昧、不自在的情況之下,是無法修習止觀的,所以稱為睡眠蓋。
睡眠蓋能破除今世真實之樂、後世生天之樂、以及涅槃究竟的安樂。這個惡法,是最不善的。
安蘭老師讀地藏經筆記 止觀 3
瞋是失去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法的根本,也是墮三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怨家,是善心的大賊,是種種惡口的府藏(種種惡口都從瞋恚起,所以稱為府藏)。
如果修行人在打坐的時候,想到這個人曾經惱怒過,我曾經惱怒過我最親愛的人,或者讚歎我的怨敵,這就是現前的三惱。如果再加上過去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和未來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就一共是九惱。
這九種惱怒,使我們生瞋;若是瞋心不能化解,就轉為憤恨;若是憤恨難消,就形成怨結;形成了怨結以後,就想到怎麼去報復他、傷害他、激怒他。
小止觀的內容分為十章,第一具緣、第二呵欲、第三棄蓋、第四調和、第五方便、第六正修,由此可見,從第一至第五是前方便,到了第六才開始正式修止觀。
在唐朝的時候,華嚴宗的賢守法藏大師,就引用本書來解釋『大乘起信論記』。淨土宗的善導大師,在寫『觀經疏定善義』的時候,也依『小止觀』來解釋坐禪的方法。
華嚴、禪宗、律宗、淨土宗的大德,對於『小止觀』的重視可知!尤其韓國、日本等地更甚!